《追寻红色足迹,感悟历史担当——从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革命地看中国革命历史》为“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比赛”参赛作品,由刘远强、向晨曦同学制作,李玉蓉、李雅婷指导。该师生团队以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》第五章第一节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为依据,通过对在红军第十五军的成立地——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大河镇吴祥村牛头山的调研,围绕红军第十五军的诞生、艰难探索、历史启示和青春使命四个部分。形成了本堂思政课公开课。

本堂课通过重温红十五军的成立与战斗历程,为同学们讲述红十五军的革命历程,让大家在实地实景中更直观地理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 “农村包围城市、武装夺取政权” 的革命新道路,感悟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。
在作品制作过程中,指导老师与学生围绕如何准备、制作过程中的问题答疑以及后期剪辑等问题展开了多次讨论,并最终顺利完成了此次思政课的主题,收获颇丰。
作品指导教师李玉蓉谈到,“最打动我的是学生们设计的艰难探索讲述红军第十五军的英勇战斗,通过前期搜集的史料,从中体会红十五军的斗争精神。这种让历史自己 "说话" 的方式,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。看着青年学子在历史现场完成从 "学习者" 到 "传播者" 的蜕变,我忽然明白:红色教育的本质,就是让一代人把历史的接力棒,以自己的方式稳稳传递下去“。
作品指导老师李雅婷补充到:“这种从 "背知识点" 到 "解历史题" 的转变,恰是实地研学的妙处,"革命信念" 不再是名词解释,而成为能被指尖温度唤醒的精神实体”。
作品负责人刘远强谈到,“这次思政课备课,对我而言更像一场历史解谜 —— 为了弄清 "农村包围城市" 为何在鄂豫皖可行,我和队友走访了当地村镇,在听到当地老人 "红军帮咱分谷子" 的口述史时,才真正懂了什么叫依靠群众”。
通过本次对作品的制作,学生从中深刻认识到了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。红十五军的革命地作为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新道路的重要见证,不仅记录了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,更传递着共产党人 “敢为人先、勇担使命” 的精神力量。同时,大学生们通过这样的思政课追寻红色足迹,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勇气,以更坚定的信念、更务实的行动,续写属于这一代人的历史担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