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寻迹大别山,触摸穿越百年的人民力量》为“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比赛”参赛作品,由伍智聪,顾庆玲,明迅同学制作,魏小涵老师,郭庆老师指导。该师生团队以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第四章内容为依据,结合河南新县红色历史,围绕“人民”这一核心主线,将理论知识与红色故事深度融合,形成了本堂思政课公开课。


本堂课以大别山红色之旅为脉络,从1927年黄麻起义切入,借“简陋的枪”“珍贵的土地证”、分田地照片等,诠释“为人民谋幸福”信念,还原红色政权靠人民支持屹立的历程。结合红四方面军西征半本纲领故事展现革命火种传承,最终以“人民是历史创造者”串联百年革命力量与当下使命。
作品指导教师魏小涵谈到,“这堂思政课打破了传统理论讲授的模式,以红色足迹为纽带,让‘人民’这一抽象概念变得可感可知。通过挖掘地方红色资源,不仅让大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,更激发了他们传承红色基因、担当时代使命的责任感。”
作品指导教师郭庆谈到,“我们引导学生深挖河南新县的革命史料,从“简陋的枪”到“半本纲领”,每处细节都紧扣“人民”主线。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,让思政课既有理论深度,更有情感温度。“
作品负责人伍智聪谈到,“在准备课程的过程中,我们多次查阅新县红色历史资料,深刻感受到‘人民’二字的重量。希望通过这堂公开课,让更多同学明白,百年党史就是一部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,而我们青年一代,更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,用实际行动践行对人民的承诺。”
此次思政课公开课以生动的叙事、鲜活的素材,让党的创新理论在红色故事中落地生根,不仅展现了大学生扎实的理论素养与创新的教学思路,更为思政课的生动化、具象化开展提供了优秀范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