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在柳编的纹路里》为“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比赛”参赛作品,由郭黛迪、陈子玥、王丽莎、李泽诚同学制作,施禾羽子、王银燕老师指导。该师生团队以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》第十章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》为依据,紧扣“从程河柳编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”主题,融合匠人故事、产业实践与理论思考,形成了本堂思政课公开课。
本堂课以程河柳编三百年传承脉络为主线,四位主讲人分别从《千丝织富路,红链引航程》《巷陌传柳艺,青老共春晖》《柳韵探新境,空心志高远》《柳编绘山河,绿意续华章》四个板块,结合柳编匠人指尖翻飞的工艺特写、经纬交织的纹路细节实景讲授,揭示了程河柳编如何实现从“传统技艺的守正”到“文化创新的出彩”,从“指尖手艺”到“文化符号”的跨越,展示了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图景,让“文化自信”这一时代命题转化为可感可触的非遗实践案例,鼓励同学们以程河柳编为鉴,在守正创新中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“柳韵”华章。


作品指导教师施禾羽子谈到,“这堂课我们以程河柳编为‘活教材’,让文化自信从书本走进匠人的指尖、从课堂走进乡村的作坊。同学们没有止步于‘讲好一个非遗故事’,而是深入挖掘柳编纹路里的‘发展密码’。这堂思政课,不仅让学生们读懂了文化自信的内涵,更让他们成为了非遗传承的参与者和传播者,在柳编的纹路里书写着属于青年一代的‘文化强国’答卷。”
作品指导教师王银燕谈到,“这堂思政课以程河柳编为独特载体,它没有停留在‘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简单叠加’的层面,而是让柳编的非遗底蕴为思政课注入文化温度,也让思政的育人目标为柳编传承赋予时代价值,实现了二者的深度融合。这不仅让学生们真切体会到‘传统’与‘思政’的共生意义,更唤起了他们主动参与非遗传承的意识,让青春的思政感悟在柳编的经纬间落地生根。”
作品负责人郭黛迪同学谈道:“调研时,指尖触碰到柳编的质朴温度,便希望通过这堂课,让更多人感受到传统技艺的蓬勃活力,更以青年之力传文化薪火,用青春之责践文化担当。”
《在柳编的纹路里》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,串联起技艺传承、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,生动诠释了文化“守根”与“创新”的并行逻辑。它不仅是大学生思政公开课的优质范例,更展现了当代青年以实地调研、镜头记录、课堂讲述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姿态,既为同类创作提供了“以小见大”的思路,也激励更多青年用实践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