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溯光》为“我心中的思政课——大学生微电影创作比赛”参赛作品,由丁杰璐、杨丞、陈洋俊雨、陈虹霖、卫思晨、张静雯、黎玉婷、涂子茜、沙佳乐、刘宜嘉同学制作,张书军、马景惠老师指导。该师生团队以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第三章《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》为依据,通过实地走访、影像记录与情感叙事相结合的方式,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精神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,以青春视角诠释文化自信与时代担当,形成了本部微电影。

本部微电影以青年大学生的文化探索为主线,贯穿苏绣、壮锦、阳戏、楚香等多种非遗技艺与红岩革命精神的现代回响。影片跟随主角脚步深入苏州刺绣馆、柳州壮锦工坊、湘楚香艺现场,见证非遗技艺在光影科技、现代设计中的焕新重生,展现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与感染力。最终以“愿文化世代相传”的青春誓言与五星红旗的辉映,彰显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使命与行动。

指导教师马景惠谈到,“《溯光》的创作过程,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实践思政课。我们始终强调‘从课本到生活’的转化,主动扎根非遗现场、对接革命精神的当代实践,用镜头捕捉到了传统文化‘活起来’的真实模样——这正是《思想道德与法治》课程中‘弘扬中国精神’最鲜活的注脚。学生们用青春视角架起了传统与当代的桥梁,既展现了对文化根脉的敬畏,更体现了青年一代‘敢担当、能作为’的实践自觉。这样的创作,让思政教育从‘课堂里’走到了‘生活中’,也让‘文化自信’真正成了学生们内化于心、外化于行的信念。”
作品负责人丁杰璐谈到,“我们从家乡的文化资源出发,用镜头记录真实、传递温度。从苏绣的丝线里看见匠心传承,从壮锦的纹样中读懂民族智慧,从红岩精神的回响里坚定理想信念,希望通过这部作品,让更多同龄人看见传统之美、听见历史之声,主动成为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播者。”
《溯光》以镜头为笔,以青春为墨,在非遗技艺的细腻肌理与革命精神的时代回响中,完成了一次对“中国精神”的生动诠释。从苏州绣馆的光影流转到柳州工坊的一针一线,从湘楚香艺的千年韵味到红岩精神的薪火相传,青年创作者们不仅记录了文化传承的当下,更以“愿文化世代相传”的誓言,交出了当代大学生守护文化根脉、践行时代担当的答卷。这部作品既是对“继承优良传统 弘扬中国精神”课程要求的实践回应,更印证了:当青春与文化同行,当使命与传承共振,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便会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愈发蓬勃,而青年一代,永远是这场“溯光而行、向新而生”的传承之路上最坚定的力量。